陈凯峰:“手艺传承从创意开始”
2016-12-02 09:23    来源:2016-12-01 13:56:08 来源: 中    点击:

 

面塑发源于北方,最初用于祭祀祈祷和节日供品,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。南宋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对捏面人已有记载:“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”。

经过岁月的打磨与洗礼,面塑逐渐演变成具有表演、食用、收藏、玩具等特色的艺术品,并形成南派和北派迥异的面塑风格。

8月,上海,星期二的清晨,早餐铺里热气腾腾的馄饨早已新鲜出锅,“魔都”里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。记者在虹口区大连西路的上海市北郊学校,见到了“面人赵”的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。

和所有跌宕起伏的传承故事一样,赵阔明、赵艳林、陈凯峰三代“面人赵”的故事也见证着历史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。

与面塑结缘的传奇人生

赵家与面塑结缘开始于陈凯峰的外公赵阔明。

20世纪初叶,八旗子弟赵阔明出生于北京,后来家道中落,他便到天津拜师习得了做面人的手艺。上海开埠不久,他带着大徒弟郎绍安来到沪上,靠手艺走街串巷“讨生活”。那时的师徒俩不会想到,若干年后,他们将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就南派面塑“面人赵”和北派面塑“面人郎”的名号。

这一年,赵阔明遇到了当时在上海小有名气的雕塑家潘树华,人称“粉人潘”。潘树华十分赏识赵阔明的悟性与勤奋,先是收他进入自己的手工艺传习所学艺,后来干脆招他为婿。在“粉人潘”的点拨下,赵阔明的面塑技艺精进飞速。

学艺5年后,赵阔明自立门户,在南京路的永安公司设立了一个柜台专营面塑,这在当时对于风吹日晒卖手艺的匠人来说,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。

时局动荡的年代,赵家人也难以幸免。1931年前后,赵阔明一家辗转来到东北投靠亲戚,开启了一段饥寒交迫的时光,陈凯峰的母亲赵艳林就是在那时出生的。

赵家人再次回到上海已是新中国成立之后。在解放区时,赵阔明的面塑技艺就已崭露头角,重返申城后,他进入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,并开始招收徒弟。

专注面塑技艺研究后,赵阔明总结出了“手捏八法”和“工具八法”等一整套面塑技法,并研究出了适合南方天气的面塑保存法。由于吸收了西方雕塑技法,并受到海派文化浸染,赵阔明的面塑风格与北方的粗犷、写意有了明显区分,逐渐形成了精致、优美、灵动的艺术风格。海派“面人赵”由此全国闻名。

材料创新中寻找出路

作为“面人赵”的第二代传人,赵艳林像父亲一样,四处拜师。雕塑家张充仁、动画艺术家万籁鸣都曾是她的老师。

赵艳林在传承改进父亲面塑技法的同时,已经开始摸索与市场需求接轨,制作各种动画形象的面塑玩具。“除了表演、食用、收藏这些特点,面塑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做玩具。”陈凯峰总结说。

但是,上世纪90年代之后,随着日本动漫的风靡,面塑在玩具市场的份额逐渐被塑料“手办”(以动漫人物为原型的塑料玩具)挤压,“靠面塑已经很难养家糊口”。陈凯峰介绍说,由于塑料“手办”关节可以活动,比面塑更耐磨,90后这代人多是玩着塑料“手办”长大的,很少有人再选择面塑。

被问及面塑如今的出路何在,陈凯峰向记者讲出了自己的思考。在他看来,做玩具依然是一个重要方向。“塑料‘手办’制作周期较长,做模具、翻模,往往需要一个团队完成。面塑就不一样了,新的动画形象出来,面塑艺人很快就能做出成品推向市场。”

陈凯峰自信的背后,是面塑材料的革新。“材料决定技艺”,这是手工艺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。从赵艳林开始,已经尝试在面塑中添加化学试剂,手艺传到陈凯峰这里,面塑材料有了重大革新。“传统面塑材料是热面,70%面粉,30%添加剂,现在的面塑材料是冷瓷面,70%树脂,30%面粉,冷瓷面不仅保存时间长,雕塑能力也很强,利于突出人物比例和精雕细琢。”陈凯峰解释说。

相关热词搜索:携手共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态传承让大运河文化流淌起来 立足文化和旅游特色用好红色资源、传承红色基 四川古蔺:铭记四渡赤水辉煌 长征精神世代传

上一篇:专家解读为罗尔女儿筹资治病事件:不构成诈骗
下一篇:“火星太空生物”项目获增资

友情链接: 新华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半月谈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 法制日报 人民网 中国网 中青网 光明网 中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