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长预期目标合理可行
解读人: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代表
采访人:本报记者 王伟健 侯云晨
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设定为6.5%左右,有何深意?
“这一目标既符合新常态的大逻辑,也符合稳中求进的总基调,这个速度既是可行的,也是可期的。”蔡昉代表说。
蔡昉分析,新常态的一个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。我国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,发展阶段到了一定时期,适龄劳动力供给下降、劳动生产率增速减慢、投资回报率下降,潜在增长率自然降下来,要回到10%左右的增速既不现实,也没必要。
“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,既是保民生、稳就业的需要,也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,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。”蔡昉说,2016年我国GDP增速是6.7%,而且就业状况非常好,失业率有所下降,说明我们的速度没有问题。
蔡昉说,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,就不会有周期性失业,“十三五”时期经济增速不能突破6.5%的底线。只要保证了这个速度,也就保证了我们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,也就实现了城乡居民的收入翻一番。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。蔡昉说,这意味着更多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转方式调结构,释放改革红利,让经济下行趋势有所平缓。“过去讲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多是需求侧的工具,今后的工具箱里会有更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方案。”蔡昉说,实现GDP增长目标,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重点领域的改革。他举例说,到2020年,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%,每年1600万人口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之后,既增加劳动力供给规模,又重新配置人力资源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同时还能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。
蔡昉说,“十三五”剩下的这几年,如果各种改革因素到位,特别是人口生育率提高,长期潜在增长率会更平缓,会遵从一个长期的L型曲线。